文化遗产保护学课程之大运河文化遗产考察



2023年3月6日,时值惊蛰,万物生机盎然。陆游诗云:“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在刘昆老师的文化遗产保护学课上,我们2020级书法系13、14班像陆游那般,走出教室离开学校的大门,沿着大运河文化的痕迹,漫步于春意盎然美景衬托之下的聊城古城中。


山陕会馆


首站我们到达了山陕会馆,聊城山陕会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地处鲁西北平原,运河西岸,是在明清漕运发达时期,山陕商人为了“祀神明而联桑梓”兴建的处所. 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云集,设会馆、共经商,其中以山陕会馆最为大气壮观.。聊城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聊城山陕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也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会馆建筑群按中国宫殿式建筑布局形式来布置,建筑包括山门、戏楼、南北夹楼、三大殿、春秋阁等。会馆内各个建筑布局合理,鳞次栉比,严谨并具有大气象,但不失精致华丽的装饰,它融汇了地方习俗、宗教信仰和秦晋商人的美好祈盼、价值追求等。

在极具包容和开放特性的运河文化影响下,来自中部内陆地区的山陕文化来到运河流经的聊城地区,非常好的融入到聊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同时也秉承了运河文化兼容的特质,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共同成长积累成聊城山陕会馆文化景观。

图片图片


羊使君街


聊城的街道紧密相连,顺着大码头街一拐,我们便到了第二站——羊使君街。


图片


据村里碑文记载,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称博州,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东南的旧州洼。当时羊使君守博州(治今聊城),河水泛滥,率人治水,决口难堵,跃入水中,以身堵决口而死。后人感恩,立祠祭祀。祠后高冢就是羊公墓,岁月久远,这地方土阜隆然亘连,俗呼“羊君崓堆”。后来连祠堂也倒塌了,又将使君神牌移到阁上供奉。阁下东西长街和“羊子巷”,如今还存在,叫“羊使君街”。在清宣统年间的《聊城县志》中,也记载了后人为羊使君建造的祠堂:“羊使君祠,永乐旧志,在府城东关湄河东五里,旧志顺治七年,河决荆隆口,庙为水毁,邑人方开基重建。”

这条街饱含了许多的历史,见证了本地人从小到大的成长,他仅有窄窄的一条巷子,东西走向,有一点曲曲折折。羊使君街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流变,前辈们将童年的记忆都藏在了这里,我们仿佛置身交错时空,已经穿越到过去......


图片图片


米市街


游览到羊使君街的尽头,我们便到了第三站——米市街,米市街的起源就同它的名字一样,漕运兴盛之后聊城最早的粮食集散地,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米市街是怎样的繁华场景。如今的米市街依然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在原基础上各个老建筑如“米市街家具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修缮,改善了区域的整体形象,也融入了崭新的元素,更具吸引力。米市街的修缮工作虽未完全结束,但是其秉承在继承中创新的特点,逐渐成为聊城一“打卡”点。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闸口


出了东关街,我们到达了最后一站——闸口。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属于元代所开凿的会通河,当年为了节制水源,便于船舶通行,会通河上建有大量的船闸,因此也就有了“闸河”之称。据考证,在东昌府境内,有李海务闸、通济闸、辛闸、梁乡闸、梁水镇土闸等,其中“通济闸”位于聊城东关,闸上有桥,俗称“闸口桥”。

平时经过闸口桥,只把他当做一个进出古城的重要交通枢纽,殊不知它目睹了聊城市的岁月变迁。闸口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码头,闸口桥为了历史和文化承载了太多太多。漫步闸口桥上,桥栏板上的“玉皇皋”“陈镛造建光岳楼”“光岳晓晴”“铁塔烟霏”等一个个富有特色的雕刻依然鲜明生动,好像在向往来的行人讲述着一个个聊城市民耳熟能详的故事。


图片图片


此次游历考察,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有的亮丽,有的斑驳。然而在看到历史现象和踪迹的同时,我们要感谢并学习这些传承人们的保护举措,正是他们的勇于探索和实践精神,让我们作为后一辈依然能看到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留痕迹,所以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尝试和实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