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会“美育 + 创意市集——以美育赋能学子创新实践平台”项目展示
聊小美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2025年04月03日 21:47 山东
在“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会中,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会的“美育 + 创意市集——以美育赋能学子创新实践平台”项目脱颖而出,荣获校级精品项目称号。
“美育 + 创意市集” 项目自 2023 年启动以来,始终聚焦于解决艺术类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重技法轻实践”“作品转化难”“市场感知弱”等痛点。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学生会深入调研,广泛征集学生需求和多主体意见,精心打造了这一特色项目。
项目以 “422+N” 工作模式为核心
从多个维度助力学生成长
1
“四维筑基” 搭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在学习维度,建立“课程-项目-赛事”三级联动体系,促进知识应用,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借城市IP设计项目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在实践维度,市集设置“课程命题 + 师生共创”单元,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良雕塑课程作品并推向市场。在创新维度,构建“创意空间 + 孵化器”双轨支持体系,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在市场维度,设置消费者体验专区,依据消费者偏好调整产品,提升作品市场适应性。
2
“双擎引领” 强化价值导向
在文化创新方面,设立 “援疆支教记忆” 专题展区,集中展示支教学生创作的民族特色作品,通过实物陈列与影像记录相结合,立体呈现新疆多元文化图景;创建“乡村振兴代言” 互动空间,组织师生围绕运河漕运文化、黄河生态治理等主题开发文创产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政觉悟。在非遗创新方面,打造非遗市集,设置 “匠人工坊”体验区,现场演示东昌葫芦雕刻等 6 项非遗技艺,举办 “非遗新说” 系列讲座,邀请传承人讲述技艺发展史,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双向拓展” 深化育人成效
教学链向实践链垂直拓展,以课程作业成果转化为核心,建立“教师遴选-展品优化-市集展陈”三级培育体系。教师按课程大纲设置遴选标准,选拔潜力作品,经工作坊辅导后,通过展陈全流程环节,助力学生理解理论应用价值,形成闭环提升机制。校园圈向社会圈水平延展,打造“1 + N”移动市集矩阵,以校园为核心向城市公共空间辐射。在公园、景区、社区展示与体验区,强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为市民提供美育体验,形成校地协同文化服务网络。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
完善的机制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1
全流程动态跟踪机制
为参与市集的项目与作品构建推文展示平台,从构思萌芽起,记录同学创作灵感及创意勾勒、筹备环节的资源整合、方案细化、物资准备进展,展示期间的现场亮相情况,为每个参与项目构建完整成长档案,为后续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
立体化资源整合网络
依托校园、市场、数字平台三大核心支点,形成“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非遗创新生态,在横向维度上,以创意市集为枢纽对接高校艺术工坊与电商平台,实现 “创作-展示-转化” 的完整闭环;纵向维度打通非遗传承人、青年学生设计师与消费市场的价值链条,形成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衔接。
3
多维度评价反馈系统
精心构建涵盖专业教师、学生会成员、普通学生的复合型服务团队,成员定期开展研讨,通过问卷、访谈、线上交流等收集反馈,系统化收集市集运营数据与参与者体验反馈,灵活调整市集培育方向,针对商品品类适配性、运营机制合理性及空间体验舒适性等维度进行渐进式优化迭代。
4
多元合作与交流网络
积极拓展校内外合作资源,与文创企业、艺术机构、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非遗专家办讲座,分享深厚非遗底蕴与创新方法,讲解非遗技艺,传授现代设计与非遗融合思路,引入数字化设计工具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探寻传统纹样解构重组、非遗文创等创新转化模式。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美育 + 创意市集” 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创意市集已成功举办18期,展示摊位150余个,吸引校内外人员参与 13000 余人次,举办艺术作品展 8 场,学生作品场均售卖3000余元、累计售卖4.6万元,学生参与服务社会项目近百万元。
该项目贯通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个人成长方面,参与市集活动锻炼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专业学习方面,“学创馈改” 闭环实现知识成果转化,提升专业素养;创新创业方面,“创意空间 + 孵化器” 激发创新热情,助力创意转化为成果;学科竞赛方面,项目中锻炼的技能和思维让同学们更具竞争力,市场反馈和多元评价机制提供独特思路。
未来,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会将持续优化项目内容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多同学提供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助力同学们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深厚文化素养与扎实专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